成立47年!农民女篮旗帜!这是我见过的,最传奇的球队!
2月21日,野球帝逐刻广东行,张师傅的抖音账号更新了今年的第一条视频。
主要内容是5组铿锵有力的词语:
“铭记初心,顽强拼搏,不断超越,力争上游,永葆本色”
配的文案是:“这里就像一本历史书,向前辈学习...”
地点,顺德均安女子篮球队训练馆。
“在我的理解里,没有一支(民间)球队能坚持这么久!”
同行的茶丽也感慨道。
作为一个篮球的从业者,我们见过太多球队,有职业队、学生队、公司队伍...球队的水平有高低,也有各自不同的故事经历值得去聆听。
但这一次,在广东佛山均安镇,大家受到的情感冲击是最大的。
这是我见过的,最传奇的球队。并且,是女篮球队。
所以这一期,分享一支民间女篮球队的故事。
顺德均安碧桂园女篮,成立于1976年11月15日,至今已有47年的历史。
经过几代球员的艰苦努力和火炬传承,历史恢弘,荣誉满身。
她们从原来的公社冠军、顺德县冠军到佛山市冠军,到广东省冠军到全国首届农民丰收杯赛冠军,蝉联6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冠军...
这队伍获得全国冠军30个,国际赛冠军8个。出访过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10多个国家,为我国、省、市和区赢得荣誉,赢得了“南国金凤凰”的美誉。
因此,成为了顺德乃至广东的一张体育名片。
同时,也是我国农民体育运动的一面旗帜。
她们的经历,不禁引起我们的好奇和深究。
在顺德期间,很荣幸有机会来到均安女篮的训练基地拜访学习。 在了解完故事之后,才有了文章开头张师傅和茶丽那发自内心的表达...
真的,就像翻阅一本历史书。
“我的大半辈子,都交给了篮球!”
提到均安女篮,必须要先提到的名字是何信夫。
年逾古稀的何爷爷,是这支球队的创始人和灵魂。
运动,让人更年轻。
当我们来到基地时,何爷爷的步伐依然铿锵有力,精神健硕,热情洋溢,脸上挂着笑容,如数家珍地向我们分享着关于球队的一切。
从他的讲述里,我读到了自信、执着、热爱,这些品质在璀璨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他是如何“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打造出一支传奇的女篮球队的?
故事得回到1976年,那个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匮乏的年代。
在顺德,篮球一直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这次的逐刻广东行,我们就感受到了这片土壤对于篮球的热爱,已经形成了村村有球场,村村有球队,村村有赛事的浓厚氛围。
但在1976年之前,均安只有男子篮球队。
公社之间的比赛,他们拿不出像样的女子篮球队伍去参加比赛,有一次江门的女子队过来,他们只能派机关的男子队迎战。
这给当时还是均安镇星槎小学民办体育老师的何信夫很大的触动,用何爷爷的话来说:“这挺失礼的!”(粤语里,失礼有丢脸的意思)
带着对篮球的热爱以及年轻人的满腔热血,于是他挑选了10名田径基础较好的女小学生建立球队。
这是均安女篮的前身。
1976年,这10名队员中学毕业,当时人民公社党委决定保留这支农村体育队伍,并由此成立均安女子篮球队,何信夫担任教练。
47年时间,均安女篮已经发展到第8代球员了,所以何爷爷会感慨:
“我的大半辈子,都交给了篮球!”
这句话的分量,实在太重了。
“追电球队”和“四没球队”
在建队以后,球员们被安排到了均安蚕种繁殖站工作,8小时工作制,吃饭、睡觉都在蚕种站里月薪25元。
何教练清楚记得,他当时的月薪是33.5元。
队伍成立之初是非常困难的,主要体现在“四无”:
没场地、没器材、没经费、没对手。
但作为农民球队,姑娘们身上有着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
没有球衣,何信夫就组织球员们去割鱼草,卖给当时的生产队,然后得到布票,自己缝制,“改造”成球衣。
当时的解放鞋,就是她们的战靴...
女队员们白天都有工作,只能用清晨和晚上的时间进行篮球训练。每天5点起床练体能,下班后还要练2-3小时才能吃饭,球员们坚持了整整10年。
70年代,农村经常要错锋用电,为保证训练时间,何教练就和球员们骑着单车到有电的村训练,来去奔波,风餐夜练,有时实在追不了就摸黑练。
因此,均安女子篮球队被称为“追电球队”。
蚕乡飞出的南国金凤凰
篮球不说谎。
厚积薄发,杰出的成绩,在回报刻苦训练的她们。
1976年,公社中小学女篮冠军,1982年省农民女篮冠军...
队伍在全国范围内真正打出名堂,是1984年,均安女篮代表广东参加全国首届农民“丰收杯”篮球赛,获得历史上第一个全国冠军。
喜讯传来,让香港和顺德当地的父老乡亲激动不已。
香港顺德联谊总会和均安同乡会专门组织二十多位乡亲回乡举行庆祝活动,为均安女篮发放奖金3000港元,并邀请球队访港活动。
交流的过程中,何教练娓娓道来。和我们分享了一个40多年前的故事:
广州市文化公园有一个篮球场,每天晚上都有比赛,当时有人邀请均安女篮前来参加,当时是需要买票进场的,费用是1.5毛钱,座无虚席。
本来是计划打3场球,后来打了15场。
“前14场我们击败了广州所有的球队,记得最后一场对阵黑龙江省青年队。对方的教练对我们十分轻视,都不愿意跟我们打,结果我们队员让她们吃了败仗。”
80年代初,很多北方省份的女篮都会有来广东集训的习惯,毕竟南方的天气更好,设施各方面也会完善一些。
均安女篮就是用一场场的胜利,去展示这支农民队伍的风采。
当年媒体,是这样报道的:
“有谁相信一群蚕桑姑娘在篮球场上能战胜受着正规训练的体育学院女子篮球队?然而事实又不得不使人折服。”
90年代,均安女篮在能力上、影响力上到达了顶峰。
于是,队伍开始走出国门。
出访过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德国、美国、比利时、荷兰和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拿到了很多荣誉赢得了“南国金凤凰”的美誉。
在均安女篮的荣誉室里,有一颗极具年代感的签名篮球。上面有郑海霞等女篮名宿的名字,这背后,又是一段往事:
1992年,中国女篮创造了历史,获得了巴塞罗那奥运会的银牌,回国后,她们来到珠江三角洲巡回表演,来到顺德的那天,领导希望女篮国家队们和均安女篮打一打。
多方协商以后,国家队答应和她们打10分钟。
虽然最终落败,但前8分钟的比赛,均安女篮是领先的,作为镇级农民女子篮球队伍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传奇的经历...
“边学边做,边做边干,边提高!”
何教练不是篮球专业出身,为了带好队伍,让球员提高得更快,他到江门体校“偷师”。
在那里,有广东省女子篮球重点班。
但那时候交通不便,均安到江门,需要骑2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没有轮渡,是靠手摇过渡,但即使这样,何爷爷还是坚持了一个多月,去看体校的训练。
体校老师有一天,看到场边的他,感觉很疑惑:“为何有个人坐在那里做笔记?”
而当了解到何信夫的初衷后,体校老师很是感动,请何教练到办公室去教他训练方法,也给了训练的书籍...
在和何教练的交流中,他的执着实干,聪明好学,让我的印象很深。
2003年,在各方努力和帮助下,均安女篮将原本的泥土沙场修建成现在篮球馆,一砖一瓦,都是何教练亲力亲为去找材料和砍价的。
在建场馆的过程中,他还跟我们分享了当时的一个小细节:
球场边上有一块块的不锈钢,不了解内情的都容易以为是空调口。
但实际上,这是何爷爷智慧的体现。
南方白蚁多,他在球场的地板下,每50公分就放有一块水泥方,下面倒满了沥青,以达到防白蚁的效果。
所以,20年过去了,球场的地板都被保护得很好...
这位睿智用心、有想法的长者,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只是带队打比赛、拿冠军。
热爱篮球,以队为家!
作为没有编制的队伍,想要获得更多的支持,那必然需要好成绩的支撑。
而好成绩的获得,需要人才,需要队伍的凝聚力。
何教练跟我们说的一个概念是:“均安女篮,以队为家”。
均安女篮不是专业队,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体能师,队医、营养师,而何信夫作为大家长,他不光要指导队伍训练,还需要关心球员的生活起居、健康状况。
2018年入选国家三人篮球队,2021年获得广东省女子三人篮球赛冠军的唐洁珊,凭借着神准的三分球,获赞“广东女库里”。
与师傅们的交流赛中,唐洁珊的速度、准度、投入程度,都让人记忆深刻。
14岁,还是初中生的她,就来到了均安女篮。
今年27岁的她,是这支球队的队长,平时也负责起了一些带队训练的工作。
对于“以队为家”,她的感触是很深的:
“我们一起训练、吃饭、住在一起,我们年纪大一点的,就是她们的姐姐。”
这支农民女篮队伍,就是这么一代一代地把火炬往下传递。
既然是“家”,那就得有规矩、讲家风。
虽然不是职业球队,但何教练对于球员的要求是严格的,从训练到饮食起居。
而经过40多年的薪火相传,“铭记初心、顽强拼搏、不断超越、力争上游、永葆本色”,是何教练总结出来的,均安女篮所信奉的精神。
这5组字,是轮回,是总结,也是提醒。
新时代,均安女篮的新使命!
2012年,农民运动会退出历史舞台。
何教练说:“当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彷徨的。”
为此奋斗了40多年的前辈,“彷徨”这个词,用得太好了。
均安女篮,是“农民女篮的旗帜”,农运会这样的大赛没有了,队伍存在的价值在哪?
在短暂的失落过后,他更加明确了这支队伍的全新使命:
农村的基层队伍,就是要给农村的群众看,让大家能够在家门口看到篮球赛。
所以,均安女篮活跃在基层,带动当地群众参与,让大家在篮球运动中得到快乐。
职业篮球,是宝塔的顶端,而群众篮球,是根基。
现在,均安女篮依然活跃在各大民间的篮球赛事,如果不是因为之前的疫情,她们也会代表广东队出战全运会群众组的女篮比赛。
写到这,我就更能理解张师傅写的:“就像是一本历史书...”
一方面,均安女篮这47年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书,书的主笔是何信夫爷爷。
但是,这又不是一本只关于篮球的书。
往大了说,均安女篮的发展和变迁,其实就是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缩影。
年轻的我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并不了解“公社”这个概念,也没有经历过均安女篮当年的苦日子...
没有好球鞋,没有好的场地,就打不好篮球么?不是的。
但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反而都太容易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了。
1986年,均安的蚕种繁殖站解散,女篮转移到镇办企业磁电厂,如今是她们叫均安碧桂园女篮。
从队名的变化,也可以读到时代的变迁。
这是均安女篮这支球队让我们震撼和触动的很重要原因。
时代的浪潮,轰轰烈烈。
唯有投入到浪潮中,才能滚滚向前,乘风破浪。
这支农民女篮,为何能坚持这么久?
我们都知道,女篮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她们的生存环境都不太好。
那为什么均安女篮可以做到40多年风雨飘摇,但旗帜不倒?
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逐刻广东行之后,我总结了很重要4点:
球员热爱,群众基础;政府支持,领导重视;
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热爱篮球,这个很好理解,顺德均安的篮球氛围很好,孕育出一支如此传奇的球队,离不开浓厚的篮球氛围和扎实的篮球土壤。
拜访均安女篮那天,当地的村赛激战正酣,师傅们也去现场感受了一下“村BA”的文化,村居篮球赛观众就有一两千,比CBA的一些场次观众都多...
他们的年轻小孩,很有规矩地排队,参加投篮活动...
球迷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拷问:“中国篮球的未来在哪?”
广东之行,让我们更明白,中国并不缺少民间的篮球氛围,但是,需要有更科学的训练方法触达民间才能进步得更快。
另外,平台是重要的,民间和职业之间的桥梁搭建,也是重要的。
这些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多,也不够好。
但我想说的一点是,群众基础,不只是大伙喜欢打球、喜欢看球,更重要的是,对篮球的发展、对群众体育建设的支持和投入。
近年来,顺德积极推动篮球普及与发展,建成了近2000个篮球场,这是什么概念...
那天,我们来到训练馆的时候,孙鹏在一面写着“丰收体育馆铭”的墙前,久久伫立。
这面墙上,记录了热心人士为支持均安女篮的捐资情况及球队的大事迹。
另外,均安女篮的优秀运动员,有机会进入碧桂园工作,解决了球员退役以后再就业的后顾之忧,在现在的环境下,碧桂园的支持也是极其重要的...
何教练,是均安女篮的灵魂人物,无疑他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支球队成为传奇,需要多方的力量。
中国篮球,太需要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需要被更多的人知道。也希望她们的故事,能给更多热爱篮球的女孩们鼓舞。
野球帝谨以此文,向均安女篮致敬。